好 各位同學我們接着上一次的內容上一講我們主要簡單地講到心即理這一個觀點接下去呢我們要講一個同樣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話題在王陽明的思想當中是很重要的就是知行合一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講的就是知行合一這個問題為什麼會成為那麼重要的一個問題這實際上和宋代理學以來就是宋明理學或者說在整體上面來說儘管我們上一次也提到過有各種不同的思想形態有各種不同的學派但是實際上不論在誰那裏他們的目的實際上是一致的這個目的就是要成為聖人這一點不論在朱熹那裏在陸象山那裏還是在王陽明那裏都一樣既然要成為聖人那就一定會發生一個如何去做的問題所以知行這個問題就會成為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毫無疑問知行問題儘管講知行合一是到王陽明才開始正式提出來這個話題但是知和行的關係問題一直是古代思想史當中很重要的一個話題一直有的一直有的比如說在《尚書·說命》這一篇裏頭有一個很著名的提法有一個很著名的觀點叫做知之匪艱 行之惟艱大意就是說我們知道一件事情並不算太困難真正困難的是要去做這件事情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實踐要去實踐這件事情就不是那麼容易了知之匪艱 行之惟艱在孔夫子那裏同樣包含着行更重於知這樣的一種觀念簡單地講比如說《論語》第一句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如果我們把學了解為一種知識的接受這個意思那麼習就是關於知識的實踐就是關於知識的實踐在孔夫子的思想當中我們會看到很多類似的論述孔夫子曾經講到過一個意思有的人是可以不知就可以去做的不知而作之者
吾無是也對不對所以看起來就說知是重要的一個方面知的接受是行的前提但是孔夫子也講過一個例子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見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行動或者說我們的實踐才是真正把我們的知識呈現出來轉換這個知識的意義和價值的根本途徑在這個意思上呢孔夫子同樣是十分強調行對於知識價值還原的作用在這個《大學》裏頭也有一句話叫做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這句話本來的意思是說我們這種親人之間的愛親子之愛父母親對於子女的慈愛之情是天生的 自然而然的任何一位女孩任何一位姑娘在出嫁之前都沒有去學怎麼養兒子一旦有了子女那種對於子女的慈愛之情是自然而然地顯現出來的自然會養那麼這個裏頭我們同樣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知和行的關係是包含着知行合一這樣子一種觀念在裏面實際上這樣子一種知行觀知和行之間的關係問題在佛教裏頭也有比如說天台宗是講止觀雙修的是講定慧均等修止觀智者大師曾經有一個比方是說定和慧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就好比車之兩輪 鳥之雙翼缺一不可如果我們把這個慧了解為一種知一種智慧 智慧的一種形式把定當做是了解為一種實現這個智慧的途徑是實踐那麼我們同樣在這個思想當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定慧的均等也就是止觀的並重也就是包含着知行合一的這樣子的一種意圖同樣包含這個所以到了北宋時候有個天台宗有一位大師叫做知禮四明知禮那是很有名的知禮就曾經很清楚地講到過這麼個意思就是智為行本則行借智生行能成智則智借行成這個意思我們等會兒我們會看到和王陽明關於知行關係的表達非常接近南宋的時候同樣的在理學的整個陣營裏頭也是一樣的我們儘管我們會說王陽明的知行觀點和朱熹的是不一樣的但是實際上朱熹知行關係的問題知和行的關係問題在朱熹那裏同樣是一個重大問題並且在朱熹的了解當中他同樣強調了知和行兩者是相互促發齊頭並進的關係比如說朱熹同樣講到過這個意思知行長相須那就是知和行經常相互依附在一塊的但是他非常強調的一點是什麼呢強調在知行的先後他認為儘管這兩者都很重要但是在先後關係上面來說知應該在行之前要先知了然後才能夠行從重要性來講朱熹的意思是說行重於知知與行功夫須着並列那就強調了它們是並列關係他有一個話說是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在朱熹那裏也強調知和行兩者之間是什麼關係是相互促進的關係相互促進的關係和朱熹同時的呂祖謙就是我上一次有提到過把他了解為浙東學派的典範人物之一他說是致知力行不是兩截不是兩截那就是一截力行亦所以致其知磨鏡所以鏡明磨鏡所以鏡明
這個話從哪來大家知道不禪宗那裏來禪宗經常講磨鏡我們的心就好比那面生了銹的鏡子所以我們要磨它鏡磨明了 鏡明了是不是要花功夫磨鏡所以鏡明所以知和行同樣是一截 不是兩截所以我們實際上可以看到所有這些觀點都是在王陽明之前的在王陽明之前關於知行這些個觀點毫無疑問都成為王陽明最後提出知行合一之說的思想資源都是他的可靠的思想資源我們剛剛有提到王陽明是反對朱熹的知行觀的但是朱熹實際上講得很清楚知和行不是完全不相干的兩回事是一回事他們是知和行之間的關係是相互促進 齊頭並進相互促成的關係這個觀點在朱熹那裏實際上表達得很清楚那麼王陽明講知行合一和朱熹講的知行關係究竟差別在哪裏因為我們今天關於王陽明知行合一這個觀點的了解通常就把它了解為是什麼呢好像知識和實踐是相互促進的關係不可偏廢
不可偏離的關係在這個意思上講知行合一這個並不完全符合王陽明講知行合一的本意王陽明的意思是真正知道一件事情是一定能夠行的這個實際上朱熹也是這麼說的真知必能行這是朱熹的觀點真知必能行但是王陽明的意思是什麼呢不是說必能行 而是真知即是行他們的差別只是在這個地方所以在王陽明的意思上那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不論是朱熹怎麼講也好二程怎麼講也好還是我剛剛提到包括呂祖謙 佛教等等怎麼講不論他們怎麼樣如果說知和行是比如說兩輪也好兩翼也好相互促進也好 怎麼也好那畢竟是二而不是一對不對你說它相互促進那相互還是二呢到了王陽明那裏這個二才是真正成了一這才是它的真正的獨特的地方也是王陽明真正和前邊不相同的地方那這個二怎麼能變成一的這才是關鍵問題講到這個知行問題王陽明有一個最基本的觀點就是真知即是行知就是行
行就是知這才是叫做知行合一我們可以把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的知在兩個層次上來進行了解第一個層次就是一般講的知識層次包含這個意思的知行合一的知是在所謂的一般的知識的層面來考慮這個問題第二層次那就是知作為良知我們先看第一個方面按照第一個方面就是知識按照我們通常的了解是知識是獲得關於事物的知識對不對所以這個知識在哪裏我要獲得關於一個事物的知識這個知識在哪裏在事物當中對吧 在事物那裏所以我們要去了解這一個事物然後獲得關於這一個事物的知識是不是這樣子這是我們通常的了解那麼現在我給大家提一個問題你怎麼去了解關於這一個事物的知識你怎麼去了解從規範知識的意義上面來說比如說這個倫理他說講孝敬父母孝敬父母好講有很多知識比如說我們曾子就講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得毀傷那是關於孝敬父母的知識 對不對但是問題來了王陽明的問題是你能夠講很多孝敬父母的道理但是你從來不去做孝敬父母的事情他給出的問題是對於這麼一個人你能不能說他是真正知道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的那毫無疑問很多同學已經在搖頭了那表明這麼一個人是不能說是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的因為真正懂得孝敬父母是要怎麼樣在生活上做出來的也就是說通過你的行為通過你的實踐通過你的日常生活當中的表現把它體現出來 對不對所以王陽明就講得很清楚了孝敬父母
如果我們把這件事情當做是一個知那麼你一定要去實實在在地做這件事做這件事情的同時不僅是你獲得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表達你的知識的過程過程 我特彆強調的是這個意思過程 知和行是一個完整的過程不論是哪一個方面所以王陽明在講我們如果把它了解為一個過程那麼知就是行的起點行就是知的完成知識的最後形態作為知識它的最後形態是什麼不是某種理論 反而是生活的實踐在現實的生活當中才是知識有效性
知識本身價值最後獲得還原的基本境域我們要知道一件事一定是要付諸實踐的要寫字 那麼要把紙攤開要磨墨 要提筆 要實實在在去寫這樣子才表明我們是真知道一件事那麼這一系列的動作過程是什麼
是行吧它同時也是知的過程吧 對不對所以在這個意思上面來講王陽明堅定地相信知和行作為一個過程本身的統一性這就叫做知行合一所以在王陽明看起來知和行不僅僅是一個相互促進的問題而是什麼它原本就是同一個過程是同一個過程所顯現出來的兩個層面知和行 是相互包含的所以他有時候會講他說我們講知 行講知行合一實在是沒有辦法因為現在大家都把知當做一回事把行當做另外一回事並且大家都認為應該知在行之前所以我沒有辦法就要跟大家講這個他是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的我講一個知那就自然已經有行在其中了同樣的我講一個行也自然已經有知在裏面了那麼從這段話我們大致可以知道在王陽明那裏知和行之間是什麼關係實際上是同一個過程所呈現的兩個方面兩個層面它不是知是一回事行是另外一回事兩個東西相互促進不完全是這個意思對不對這個意思我們現在很明白這是在知識的層面上另外一個方面王陽明關於這個行他有他的獨立理解的講知行
他一方面講我講知行合一為什麼要講知行合一實在是為了補偏救弊因為有一個什麼毛病至少按照王陽明自己的理解在朱熹思想的影響之下大家都要去先研究個理先去窮那個理然後想理窮盡了再去做王陽明覺得這個不可能這不可能正像當年莊子說的一樣知無涯生也有涯而知無涯我如何可能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各種各樣的大事小情全部給它窮盡了然後我再去做所以王陽明提出個問題是這成了很多人忽視實踐不看重實地踐履的藉口我可以有一個很好的理由我知的還不夠我對這件事情我知識不夠我知得還不夠深我知得還不夠透所以我現在還不做等我知得深了知得透了我再去做王陽明說這個毛病太嚴重了那就使得聖人之道僅僅停留在一般人的嘴巴上口頭上 從來沒有付諸實踐結果這樣去講聖人之道不是在倡明聖人之道不是在開明聖人之道反而是使聖人之道變得越來越隱晦所以他要講的知行合一他經常說一方面是補偏救弊這正是對病的藥這是一個方面講知行合一另外一個方面他也講知行本體原本如此什麼叫知行本體就是知和行的本來狀態原本就是合一的這個合一怎麼個合法什麼叫做知行的本體原本是合一的他講了一句話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他有一句話說得很有趣他說我今天來講一個知行合一正是要讓大家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所以請注意行這一個概念在王陽明那裏並不一定是或者說並不僅僅是我們今天講的主觀見之於客觀的行動身體的動作等等 他還包括什麼包括意識的流動思想意識的流動這個本身就是行這一個行的觀念或者說關於行的這一種理解實際上來源於佛教跟佛教有關係的這個理解那如果在這一個意思面來理解如果我們在意識的流動這個意義上面來了解這個行這一個意思知和行合一不合一我們有可能把知行分開嗎永遠不可能 任何可能性都沒有因為我要學習我哪怕嘴巴不動我默讀可以嗎
我默讀有沒有思想意識的流動有沒有比如說我看書是獲得知識吧我在這個過程當中有沒有思想意識的流動毫無疑問是有的當然這個知就是行 行就是知作為一個過程完全是統一的是不是這個王陽明講的知行本來體段原本如此在這個意思上面來講是最能夠理解和領會的那我們這樣至少也可以了解到儘管知和行之間的關係中國文化史中國思想史當中一向是有的但是到了王陽明這裏他同樣基於不同的視域融合實現出了新的境界所以知行相互促發相互促進 相互促成等等這類的觀點歷史上都有但是在這樣子的一個意義上面講知行合一王陽明成為首創者也正是他的這一個首創實際上關於知行問題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理論境界當然也引出了許許多多的問題這是我們在知識這個意思上面來講來講的知行合一另外一個問題王陽明開始提出良知學說之後提出良知學說之後他開始在良知這個意思上講知行合一這個知就把它了解為良知了了解為良知但是這個就要請注意了知行合一 那就變成了什麼王陽明顯現良知實現良知的重要途徑他也在這個意思上來講這個良知學說發明了以後提出來以後他講知行合一這個知往往就在良知的意義上面來講所以他經常講那在這個意思上面來講同樣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良知的自知這個我們下一次會講到良知的自知是不是知行合一良知自我知識自己對自己的領悟自己對良知的自知因為王陽明經常講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良知有一個自我知識的問題這個是不是知行合一一定是的因為意識的流動本身就被王陽明了解為行的一個重要內涵另外一個層次就是除了良知的自知之外那良知還要怎麼樣要顯現它自己
表達它自己通過什麼來表達當然通過行來表達所以還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這個觀點提出來以後王陽明實際上一直沒改變他一直沒有改變他的這一個觀點儘管他在其他方面有各種各樣的變動有補充的 有完善的但是知行合一這個觀點自從他提出來以後他就一直堅持着只不過關於知的這個意思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內涵他怎麼會提出這個知行合一還是龍場悟道我們上一次提到他的龍場悟道龍場悟道悟出的一個道理是心即理悟出的一個道理是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我原本俱足那馬上就會有一個問題既然聖人之道吾性具足那麼我們為什麼沒有成為聖人馬上有一個問題所以按照王陽明的觀點只不過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很少去意識到這一點我們一般人很少意識到這一點聖人之道原本在我這裏我的心性原本是具足一切聖人之道的另外一個方面就是說哪怕是意識到了沒有充分地表現出來所以他在這個意思上正是領悟到這個東西的時候他開始講知行合一知一定要通過行把它顯現出來行才是知識的可靠表達或者說你真實知識的可靠表現才開始講這個東西所以龍場悟道之後在某種意義上面來說知行合一是王陽明最早宣傳的關於他自己的思想最早宣揚的一個觀點在貴州等等這些地方講學主要就是講知行合一他有一個很著名的觀點就是不論是在哪一個意義上面來講在知作為知識也好在知作為良知也好不論在哪個意義上面來講下面兩句話很重要叫做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這兩句話很要緊這個不論是知作為一種知識形態也好還是知作為良知也好知之真切篤實處那是什麼意思當我們對一個事物的了解對一種知識的對某一個知識的了解或者說對我自我本心的了解了解到什麼程度真切篤實那就是真真切切 明明白白實實在在 分毫不差這叫做真切篤實那就一定是怎麼樣那就是行因為你這一個過程你要了解了解作為一個過程是不是行它一定會體現為行像蘇格拉底講的了解你自己你怎麼了解你不能我一天到晚嘴巴念叨着我了解自己
了解我自己然後就了解了不論是你是通過自我的反思也好通過什麼其他的這個途徑也好把它作為一個過程了解這個是知識的獲得吧知的過程吧它一定是通過行來體現的同樣的當我們去做一件事情做到明覺精察的地步什麼叫做明覺精察同樣的 非常清晰一絲不亂那叫做明覺精察那它一定是真實知識的直接表達你才有可能做到清清晰晰 明覺精察你才可能做到這個程度否則的話不可能到這個程度所以王陽明講得很清楚知行工夫本不可離這就是知行合一我想對現在學術界有一種理解提出一點批評不知道怎麼回事我們現在有一種觀點說是王陽明以知代行所以在這個意思上去批評王陽明我覺得很奇怪王陽明的書《傳習錄》你真要拿來念一念不可能會得出這種結論王陽明絕不是以知代行恰恰相反 他強調知識的過程必定是通過一個實踐過程來體現的最終的實踐也才是知識價值獲得實現的最後境界知和行的關係我們也可以在某種意義上把它了解為理論和實踐的關係問題可以的但是請注意意思還是一樣的如果在這個理論和實踐的意義上面來理解的話那無非是講這麼一個情況理論本身的獲得在於什麼理論本身的獲得在於什麼在於實踐像毛澤東同志說的一樣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我如果沒有記錯的話這是毛主席《實踐論》裏面的話要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親口吃一吃是行還是知既是行也是知對不對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親口吃一吃所以我們要知道王陽明講的知行合一不是說以知識去替代行動也不是說去以理論去替代實踐不是的他恰好所強調的是理論和實踐或者說知識和行動作為一個人的在人的實踐過程當中的本質統一性它的真實意義在這個地方那麼同樣的知行合一作為王陽明心學結構當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按照以前的講法那也就是他的工夫論系統的最重要的原理之一知行合一這個我們以後有時間再講現在我接受大家的提問請董老師您好
我想問一個問題就是知行合一的話是一個封閉的狀態還是一個開放的狀態就是相對於人的整個過程來說您也剛剛提到知行合一是一個過程那這個過程它有最終完成的一個情況嗎還是說我們整一個人生活下來它知行合一就是一直在我們生命當中的就是一直延續下來的沒有一個最終的狀態這個問題還真的是很好的問題非常感謝你是這樣我們如果把孔夫子本身拿來做一個比方或者說拿來做一個參照吧你看孔夫子十有五而志於學那這個志於學請注意這個學不僅僅是學一般的東西學一般的東西不需要那麼複雜這是學同樣的聖人之道然後一直到七十歲了他是三十如何 四十如何五十如何 六十如何這實際上我們可以把它一般地了解為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隨着他這個學問工夫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這個功夫不斷地成熟然後他的思想境界生命境界不斷地躍遷一直到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所謂的從心所欲就是他心裏所想的就是這樣他心裏所想的一切東西都怎麼樣都已經是純乎天理了所以不會逾矩了 不會逾越天理了不會出去了但是這就是自由的最高境界那麼我們可以看到我用來把這個東西用來回答這一位同學的提問知行合一是什麼不論從哪個方面我們小到一件很具體的知識我讀書寫字大到什麼大到人生理想人生境界的實踐都可以體現為一個知行合一的過程同樣的
按照王陽明自己的觀點思想境界我們這種生命境界的不斷轉進 不斷地躍遷實際上恰好是通過知行合一來最終表達的是通過知行合一來最終表達的比如說我打一個比方王陽明經常有一個很有趣的比方就是說我們這個心應該像一面鏡子一面鏡子鏡子裏頭什麼東西都沒有但是事物到它面前來它是能夠如實地完完全全地毫不走樣地把這個事情反映出來這個反映這個反映我們把它了解為一個過程用王陽明的話來說是什麼過程就是知行合一這就是知行合一所以按照王陽明的說法是當我們不斷地學不斷地學 不斷地習到了那個程度我們的心就真如明鏡一般任何事物 一個事情到我面前我就可以完全地按照這個事物原本所應有的狀態去給予處理所以王陽明有一個話講到了一定的時候有一個什麼物各付物的意思物各付物那就是原本事物是什麼狀況的我就還原它是什麼狀態這叫做物各付物這個境界當然很高沒有任何自己的主觀私意在裏頭而是該當如何的便是如何這個境界很高這個過程也是知行合一這個也是知行合一所以知行合一說起來容易我個人覺得做起來是極其困難做起來是極其困難的正像王陽明所批評的那樣我們不是知之非堅我們不是說要先知道一件事情如何如何而是更重要的是要去做這件事情真正能夠聽從
服從我們本心的召喚按照本心的召喚去做這一個事情這個恐怕很難所以生活的境界也好道德實踐的境界也好我們日常的生活當中的具體事務也好實際上如果我們善加領會的確都可以體現為知行合一所以它應該怎麼說呢這個叫做大小由之我覺得是可上可下可大可小我不知道我這樣回答你你是否可以滿意還有沒有更多的問題呢這位女同學老師 我想問一下因為我覺得我們對事物的認識都是帶有很強烈的主觀色彩那我們怎麼樣才能確定我們的知識正確了就是符合天理的是通過行來驗證我們的知呢還是通過我們內心本心的一種感悟這位同學的這個提問是同樣非常好的對我們來講比如說怎麼樣去印證自己的觀點呢或者說去驗證自己的知識恐怕還是真的要像王陽明說的一樣要放到實踐當中去一個知識的價值這個知識是真的有效還是假的有效當你把它還原到你個人的生活實踐當中如果是科學知識就把它還原到科學本身如果你是生活知識把它還原到生活本身你是一個道德的知識把它還原於一個道德的實踐才能夠真正去驗證去領會這一個知識本身的真和假才能夠是這樣子所以在這個意思上面來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還有嗎那我們今天這堂課就到這裏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