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古生物學家文嘉琪利用激光技術,首次重現1億6千萬年前帶羽毛恐龍的身體輪廓,包括四肢和尾巴。該恐龍名為近鳥龍,身長5cm,為研究鳥類的起源提供了新資訊。
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助理教授(研究)文嘉琪3年前使用激光誘導螢光技術,檢視逾200件近鳥龍的標本,挑選其中保存了特別組織的10多件,重塑該恐龍身體翅膀、腿部、尾巴的輪廓。文嘉琪指,激光會令在骨頭周圍、肉眼看不見的軟組織「在黑暗中發出螢光」,從而揭示恐龍的外形,較以前只用UV技術檢視化石得到更多資訊。是次重塑的近鳥龍,為侏羅紀晚期的動物,體長只有5cm,猶如一隻雞,化石在中國遼寧、河北出土,從化石的資訊推斷,近鳥龍生活在潮濕、炎熱的地方。文嘉琪指,近鳥龍的翅膀形狀和現代鳥類各方面都很相似,但保持了原始特徵,如羽毛較平均分佈,而不是和現時的鳥類一樣一行行排列,為了解恐龍如何獲得飛行能力提供重要的資訊。
文嘉琪指,恐龍的近親為鱷魚、鳥類,研究的發現提供綫索與其作對比研究。 本文來源:http://hk.apple.
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70301/56369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