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首「選舉」,即使一千二百名以親中愛國佔大多數的小圈子,加四名親中愛國、即「建制」候選人,中方也不放心,也要指定林鄭月娥必須當選。如同拆穿了當初即使「八三一」決議提名權須一半「門檻」,中方可以隨時將「門檻」以電話壓力的方式提高到三分二或四分三,確保只有一名「候選人」交給市民「投票」。
對於當日否決「八三一」之後又悻悻然有點後悔的,至此可以確定:「八三一」方案即使通過了,也一樣嚴酷,原來的否決沒有錯。中國文化與民主普選沒有緣分,因為中產階級和專業界不像西方那樣,即使成為精英階級,會促進更大的人權,捍衞他人的自由。問題出在十九世紀這一百年。十九世紀是西方工業革命的時代,中產階級興起,因為工業革命:工程師、會計師、醫生、律師,種種專業應運而生,都由瓦特在前一世紀發明的蒸汽機,產生了一大群產業工人。
換言之,十九世紀西方的中產階級是建基於工業革命後工人之上。中產階級的知識分子,同情工人遭受資本家的剝削,為自己爭取投票權之外,也不忘為沒有土地和教育文憑的工人爭取投票權。此一變動,主要集中在英國。十九世紀的議會選區改革,人口膨脹的利物浦和曼徹斯特,比起幾百年來人口稀疏的地主選區同樣只擁有兩個議席。
新興起的知識分子先感到不公平,聯同工人一起,爭取擴大工業城市的議席數量,從而逼地主和大老闆控制的人口稀少選區,向人口膨脹的城市屈服,建制一度頑抗,工人就去倫敦下議院門前遊行示威,並且多次醞釀暴力衝突。十九世紀的英國,差一點就爆發無產階級革命,最終是資產階級和中產者,堅定地站在工人的一邊,向地主和老闆階級施壓,最終一切紛爭,由保守黨和自由黨在國會大廳內以爭論和表決的方式和平解決。英國避過此劫,與英語文化中的幽默和寬容有關,也與地主和資產者的理性和胸襟分不開,議會民主成為穩定的改革軌道。更重要的是,普羅大眾是工業革命衍生的工人,漸漸此類人口,多於耕地的農夫。
採訪:艾馬攝影:韋平、王晴本文來源:http://nextplus.nextmedia.com/news/latest/20170402/493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