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節】接手在港出版最後影集 何藩女兒:回港是爸爸的遺願

父親節翌日,是何藩逝世一週年。世界公認的攝影大師卒然而逝,遺下未完成的攝影集。「要接手整理逾千幅底片,係幾艱巨」。
女兒何詩敏苦笑。繼承亡父遺願,與家人接手,出版父親最後影集《念香港人的舊》,讓半世紀前從未曝光的照片找到知音,她形容是深愛香港的爸爸,送給港人的禮物。翻開爸爸的手稿;閱讀他年輕時撰寫的文集,這個一再強調並無遺傳到父親半點藝術天份的矽穀人,不諱言過去一年,她才「重新認識藝術家一面的爸爸」。
記者 呂麗嬋「攝影是一種大衆藝術」、「思想比技巧重要」,由美國回港接受專訪的何詩敏回憶,這是爸爸何藩總愛掛在咀邊的說話。被譽為紀實攝影界一代宗師,出身富裕的何藩,鏡頭卻一直對準市井小市民,拍下《生存》、《苦力》等經典作品。「我對中下層的窮苦大眾、弱勢群體,有比較特別的同情關懷,可能受到我讀的很多文學作品如雨果的《悲慘世界》、或者狄更斯小說或電影的影響」。
讀中國文學出身,原本立志做作家,半世紀前已醉心街拍,以光影繪畫世界。以拍攝5、60年代老香港成名,未夠30歲已橫掃國際攝影獎項,作品被香港M+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及美國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等收藏。何藩的作品歷久不衰,外國人因着他的老照片來港;時至今日,他的街拍仍然時尚,在網上流轉,被無接觸過菲林底片的數碼一代奉為經典。只是,在何藩最成名的日子,何詩敏未出世。
低調的爸爸,在家少談威水史,早於79年已到美國升學的她,只知一出世,爸爸拍的相片早掛滿客廳,是生活的一部份。事實上,80年代,中英談判,孕育「太空人」的時代產物。老早留學美國的何詩敏說,一家人在加州,爸爸就兩地走。「一年見兩次爸爸,只記得細個跟佢去過片場」。
由攝影師到風月電影導演甚至演員,何藩半生傳奇,但在女兒眼中,卻是總面帶笑容和藹可親的好脾氣爸爸。「大學揀讀咩,佢從來都由得我哋自由選擇」。過去絕少公開提及家人的何藩,太太是醫生,有一對仔女。自己鍾情藝術和文學,卻從無強迫孩子跟隨,甚至從無教姐弟倆拍攝。
「好多人以為有一個攝影師爸爸,會影好多相,但其實家庭照絕少由爸爸操刀,佢太注重構圖同光線,笑容僵硬曬都未影到,媽咪唔俾佢揸機」。她笑着說。攝影界一代宗師,在家卻無用武之地。「爸爸係一個好鍾意聽意見嘅人,會問你呢張相你覺得點?
由得大家暢所欲言」。97回歸,時年65的爸爸退休返美與家人團聚。「最初好唔適應,朋友都喺香港,無寄託,身體機能明顯轉差」。鼓勵爸爸整理拍過的底片和筆記,閒時舉行展覽,在彼邦的退休的生活,倒也自得其樂。
做了20年太空人,一家人難得重聚,都珍惜相處的時間,「我同弟弟各自成家,但住得好近」。每週家庭影院,熱愛夢工場的爸爸,總會與同樣是電影迷的建築師弟弟討論劇本和鏡頭,儼如電影沙龍的家庭聚會,是一家人的快樂時光。 「爸爸怕坐長途飛機,少返香港,但我知佢一直記掛住呢度,視香港係佢永遠的家」。
老早移居美國,又是知名國際攝影師,出版影集,何藩亦堅持找香港出版社,懶管兩地時差。「早喺2015年,爸爸已計劃將一批5、60年代從未曝光的照片整理出版」。85歲的何藩向來健康,去年六月初因肺炎入院,病情卻急轉直下,只兩星期已撒手人寰。「就算卧病在床,爸爸對呢本未完成嘅攝影集,依然念念不忘」。
為完成爸爸的遺願,過去一年,無數的周末,她說一家人馬不停蹄,「爸爸已揀咗500張相出嚟,又寫下中英文標題,只係未及編號,我哋嘅工作係要搵番原底片,並將照片與爸爸生前寫下的名稱配對」。為節錄爸爸的說話,她又仔細閱讀爸爸於1959年出版的文集《街頭攝影叢談》。「本書我未出世時已出版,係寶貴機會,讓我更深入認識爸爸藝術家的一面」。她說:「過去一年,每逢週末都會開圓桌會議,60頁紙,每人分十幾頁,遂張相公投選標題」。
歲月靜好、五個小孩的母親……都是爸爸生前想好的圖說,她形容是治癒的過程,可撫平父親離世的傷痛。「希望為爸爸做啲嘢」。千里迢迢,回到爸爸最愛的地方,這份父親節禮物,不遲也不早,對於何家、對於香港,意義重大。本文來源:http://hk.
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70617/56837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