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惡搞的「成功需父幹」近年不脛而走,《蘋果》趁父親節找來兩對商場父子真情對話,白手興家的爸爸坦承「以前容易執錢」但現今創業較難,而且老豆耕田馬食穀,為下一代打下根基是無可厚非。兒子們承認「父幹」優勢,但認為自己苦幹方可真正成功,而且要走出父蔭陰影也不容易。
記者:佘錦洪60年代白手興家創辦康泰旅遊,明年將滿70歲的黃士心,對比起現有逾千間旅行社,直認當年遍地黃金,因旅行社不足200間,人工租金成本低,生意較易做,「以前容易執錢,但係執錢都係踎低個身先執到,都係辛苦嘅。」兒子黃進達(Jason)自小已隨父親到處考察,畢業後即到公司幫忙從低做起,近年正式上任董事總經理,「自細喺公司長大,唔駛重新認識架構,個人都比較易相處,大家磨合好快。」黃士心坦承一直部署由兒子接手公司,認為「父幹」並非壞事,「舖咗條路,前面就唔會係荊棘滿途,有人同佢開山劈石好過乜都要佢自己經歷」。他現也樂於由旅遊教父變成「Jason阿爸」,指兒子亦要努力才有成績,對其擔任旅議會主席一職甚感自豪,「我自己未做過,好似頭先去旅遊展我都係叨佢光做訪問。
」黃進達認同有父親打下根基是有幫助,「可能你好叻,打天才波,但(冇好根基)呢啲好容易會失敗」。不過他稱父幹只是成功因素之一,而行業每時每刻都在變,「刻苦耐勞好緊要,唔會有成功商家話佢係好懶而成功,自己努力都緊要,唔係(父幹)畀幾多都好快會冇曬。」同樣是第二代,今年32歲的胡景豪,本來在多倫多讀精算,五年前因生活太沉悶決意回流,加入父親旅議會前主席胡兆英的錦倫旅運。半途出家學做生意,他最不習慣是由對數字變成對人,「以前對數字比較簡單,而家就要學識同唔同人傾計談判」。
剛卸下旅議會公職的胡兆英,為使兒子盡快掌握公司運作,特別安排由打雜做起,「想佢知道最基層嘅思路」。但他認為兒子「太好人」,仍未習慣從做生意的角度出發,「可能係慣咗外國嗰套,覺得員工做幾耐就要畀返咁多價錢,但香港係衡工量值,值幾多係要睇能力」,亦會嫌其處事不夠細心。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高舉父親旗幟踏入旅遊業的胡景豪承認,要加入一個已發展行業,「冇得否認(父幹)係真嘅,入門係易啲」,但他但指出活在父親陰影感覺絕不好受,同行前輩或會認為自己能力不足,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呢幾年都好咗啦,啲人記得我叫咩名(Ronald)啦,同我傾計都Feel到會畀返啲信心我,覺得我入咗行解決到問題」。胡兆英雖然無聽聞何謂「成功需父幹」,但認同有家庭背景的確是「贏在起跑線」,「有脈絡贏在起步線係好啲嘅,任何父母都係呢樣嘢,希望佢向上流行得適服啲。
」他指上一代人創業的機會的確比較多,肯刻苦都可以成功,「而家創業機會難咗,但其實好多IT(公司)都可以成功創出嚟。」 本文來源:http://hk.apple.
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70618/56842368